• 2021全国两会
  • 2020全国两会
  •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 为万世开太平——于右任诞辰140周年书法展在温州半山筑园美术馆开幕
  • 2019全国两会

朱奕龙:企业家是我的第一身份



时间:2009年07月27日信息来源:中华儿女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早春的宁夏,仍旧被一片灰暗笼罩,不见绿意。位于银川远郊的机场空荡寥落,这是一个连波音737都无法起降的小型机场,除了朱奕龙乘坐的飞机,再无其他航班。航站楼只有一层,没有行李传送带,朱奕龙和其他乘客的行李是用小卡车拉出来的,大家挤在航站楼外面的广场上,像赶集一样从车斗里往外扒自己的行李。宁夏留给朱奕龙的第一印象,13年后的今天仍然历历在目。

      西部淘金梦
    这个自治区首府,对于来自江浙、曾旅居欧洲多年的朱奕龙来说就像个小县城。宁夏是朱奕龙西部之行的第6站,此前他已经考察过甘肃、陕西、四川、青海、西藏等大部分西部省区,所到之处的闭锁、落后让朱奕龙感到失望——他不知自己在西部“淘金”的梦想能否实现。
   “西出阳关无故人”,环境恶劣、人烟稀少,西部自古以来不比花红柳绿莺啼的东部富庶地区,朱奕龙不是不知道这些,他只是有自己的打算。1995年,朱奕龙回到离别五年的祖国,家乡的变化之大让他惊诧不已,而自己的积蓄似乎也不足以支撑他在东部沿海地区做一个像模像样的生意。朱奕龙把目光投向了西部,他要寻找一块土地,好扎下自己事业的根。
    初到宁夏,经济发展缓慢、物质生活匮乏,人们思想的僵化等让他感到沮丧。“物质基础的落后是其次,更可怕的是人们思想的落后。”在市场买菜时,因为一个人吃的菜少,朱奕龙希望商贩把一大捆菜拆开卖,却被不耐烦地训斥为“买不起别买”。
    在独自背井离乡的孤独中,朱奕龙耐心地寻找着希望。他慢慢发现,银川本就是一座移民城市,无论操着哪里的方言,只需在这座城市生活几个月,都会被欣然接纳为银川人。他甚至在银川发现了“老乡团”。1959年和1960年,两年间曾有11万浙江“支宁青年”来到宁夏,后来又有大批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他们中的很多人从此扎根宁夏,面对这样一个群体,朱奕龙很快产生了归属感。
    他也在这里找到了商机。当时整个银川的专业市场完全没有形成规模,只有银古路上几间被踏破门槛的破门脸代表了整个城市对建材装饰材料的需求。敏感的朱奕龙从中触摸到了一个城市的品性,也找到了企业经营的兴奋点。更何况,宁夏地域小,小有小的妙处,朝朝寸进,洋洋万里。
喜欢读史的朱奕龙,也为自己的西部之行找到了历史学依据。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史上,几乎都是自东向西的历程,开发西部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西部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朱奕龙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开发西部势在必行,西部也应该能够给他带来机遇。
      1996年9月,朱奕龙正式落户宁夏。10月,朱奕龙小试牛刀,投入81万元创办了宁夏益隆工贸有限公司,经营建材装饰材料。西部就这样为朱奕龙敞开了大门。

      感谢苦难
    初到宁夏的日子,朱奕龙与所有到异乡打拼的人别无两样,甚至更为清苦。他租了一间旧屋,坐着公共汽车,啃着干粮搞调查,找市场。深夜回到住地,喝一碗凉水,和衣躺在床上看资料,天没亮擦一把脸又挤上了班车。
    艰苦的日子,被朱奕龙过得有滋有味,虽然他不敢断定自己的未来将向何方,但是他坚信这里有他坚定的追求。苦难于他,原本就是一笔值得珍视的财富。
    朱奕龙出生在浙江省青田县的一个穷山村,困顿的家庭和特殊的年代带给他的是饱受磨难的童年。为了筹集2块6毛钱的学费,爬几十里山路进山砍柴成了8岁的朱奕龙惟一的“游戏”。现在,村子里的老人至今能够回忆起那个艰苦年代里,一个单薄幼小的身影,挑着重量几倍于自己的柴,翻山越岭,一分分地积攒上学的费用。因为家庭成分和海外关系,还未读初中,朱奕龙就在本地被剥夺了上学的权利。无奈之下,连绵崎岖的山路上,这个11岁的孩子背着自己一周的口粮——一大包红薯干,步行35里山路去外婆家上学。
   “人生的道路绝不是北京的长安街、上海的南京路,而是充满了荆棘和曲折。” 中学时,朱奕龙曾经在一篇作文中这样写道。然而在“充满了荆棘和曲折”的人生之路上,朱奕龙从未泯灭对未来的希望。
    朱奕龙是家里的长子,由于生活压力,1990年他在老乡的帮忙下只身飞往浪漫的西班牙。从洗碗端盘子做起,最终开了一个中国餐馆,生意一度红红火火。
    浙江青田是典型的侨乡。有“会说青田话,走遍天下都不怕”之说。然而,五年侨居西班牙,会说青田话的朱奕龙还是深深体会到华人在外的漂泊与不易。纵使华侨聚居,物质生活优裕,却仍旧没有自己的根。不久,西班牙一家电视台公开播出一条消息,称中国菜之所以味道好,是因为味精放得多,味精容易致癌。中国餐饮业在西班牙乃至欧洲的生意一落千丈。
除了梦想,一切都戛然而止。朱奕龙决定回国。
    1995年,朱奕龙回国,带着一点积蓄,一切又回到原点。他还是没有抱怨。“我经常讲的一句话:‘苦难于人生,实在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苦难让我培养了坚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我始终认为,只要努力,没有什么是干不成的。只要你付出汗水。我认准的事我一定会做成功。”

      和西部一起腾飞
    在宁13年,所有企业家遇到过的困难朱奕龙几乎都曾遇到;所有企业前进中可能受到的挫折银帝集团也不曾漏下。也曾有资金瓶颈、人才危机、技术难关……但都在发展的途中一一化解;不合时宜的制度被取消,不利发展的藩篱被拆除……宁夏和这块土地上的企业一起提升。
    当年寻寻觅觅的朱奕龙和那间租来的简陋摊位,早已破茧成蝶,成为赫赫有名的银帝集团。朱奕龙则说:“是我们赶上了好时候。宁夏能够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让一切有志之士在规则下尽情舞蹈。”2000年成立集团以来,银帝在宁夏累计投资超过10亿元,并先后创办了一系列经济实体:宁夏银帝实业有限公司、宁夏恒丰不锈钢型材制造有限公司、宁夏银帝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宁夏银帝置业有限公司……经营足迹涉及工贸、房地产开发、矿产、型材制造、物业服务等多个领域。
   “能把自己企业做强的同时带动其他企业强大,这才是我在宁夏发展的宏图大愿。”就为这一愿景,他开始了“引项争百、创资过亿”的艰辛努力,并逐步归纳成“六引工程”,每到一处,都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说服华侨华人、外国外地朋友来宁夏求发展。
    上海东方集团公司的老总因业务往来与朱奕龙相识,在朱奕龙的积极引导下动意来宁投资。他十几次到银川做市场调查,并聘请美国、新加坡和我国香港的专家来银考察论证,一次比一次有信心,最终决定把业务范围拓展到宁夏。目前该公司已先期投资5000万在宁夏注册公司,几个项目也正在洽谈中。他说,是朱总在我和宁夏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
    侨居卢森堡的朋友来了,侨居加拿大的同学来了,福建省一个大财团也来了,他参与组织成立了宁夏浙江商会并担任名誉会长,带动一大批浙江人在宁从事商贸活动。多年来,被朱奕龙以种种方式吸引来宁投资的客商已有数十位。吃着宁夏米,喝着黄河水,朱奕龙愈来愈多地将关注的目光投向西海固。来宁之初还怀有一种“淘金”的思想,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已将生命之根扎在黄河岸边的他,心中激荡的只有“拉兄弟姐妹一把”的实在价值。
    早已寻得一种归属感的朱奕龙,和淳朴的西部百姓一样用一种最为朴素的形式表达着自己的感激。现在,“六引工程”已经为宁夏引进了上百名异地人才、11家企业、15项国际国内的新技术、五亿多资金和三类较大的新市场。朱奕龙不仅为宁夏当地创建了一个有名牌产业的大型企业,还在于他和银帝集团点燃了更多的异地人来宁夏求发展的创业激情。

      地区的发展首先是人的进步
    2009年3月14日清晨,早春的银川春寒料峭,朱奕龙参加全国“两会”归宁第二天。银帝集团内已是人头攒动——朱奕龙与员工代表郑重签下协议:郑重承诺“金融危机期间不裁员、不减薪、不欠薪”。
    金融危机袭来之际,朱奕龙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大会报告中向我们提出了这个号召。”朱奕龙清清楚楚地记得报告中的表述:“鼓励政协委员中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努力做到企业不裁员、不减薪、不欠薪,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贾庆林的报告当即引起了广大非公有制企业政协委员的强烈共鸣。朱奕龙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就已经做了庄严的承诺。
    朱奕龙对他的企业有信心。“我的企业是健康的企业,健康的企业才能抗压。”听说朱奕龙管理公司的模式很洒脱:他公司里的一些工程项目,一座建筑从开工到竣工,他愣是没有去过一次。面对求证,朱奕龙笑得很是开心:这是真的。在朱奕龙的企业里,每个分公司都有职业经理人,严格按照规划负责公司正常运转。“每一个进入银帝集团的人,上至公司经理、下到普通员工,每个人都会被赋予充分的信任。这种被信任,点燃了每个人的能量。”
    与一些企业忽略、边缘化工会组织的做法不同,朱奕龙很早就主动在公司里建立了完备的监督机制——党委、工会、团委,甚至只有县级以上才能成立的妇联组织,也被朱奕龙以“女工委员会”的形式在企业里进行了复制,以充分保障女工权益。“不放过细节,员工无小事”,朱奕龙说,这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在西部,“先进”与“落后”的碰撞,常常让朱奕龙感到阻力,甚至是无力。于是,他给企业的员工讲外面的世界和思想,“即便有100个人听到,他影响他的家庭,可能就扩大到1000个人,这样辐射下去就会改变很多人的思想,地区的发展首先是人思想的进步。”回望曾经的游历带给自己的成长,朱奕龙努力让自己公司的员工也尽量走出去,走出宁夏、走向全国,走出国门。朱奕龙相信,经年累月地走出去、看世界,人总是会有吸收、学习,发生变化的。其实,在银帝,这种变化正在令人欣喜地发生着,作为发展健康的优良企业,在金融危机面前集团不但没有受到致命威胁,而且2009年的效益没有比上一年差。承诺过不给员工减薪的朱奕龙,甚至在考虑给大家“涨工资”。“我的主业是企业,但企业唯有服务于社会才有发展,光为了自己赚钱的企业和企业家都是没有前途的。”

      企业是社会的财富
   “从一定意义上讲,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和规模后,钱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企业家的继续奋斗,更多是为了跟自己打拼多年的员工和自己的荣誉,这时候企业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为社会的一笔财富。”这是朱奕龙在不同场合数次表达过的“企业观”。
    反观朱奕龙的发展史,很多故事都会争先恐后地证明他的表达不是一种“秀”。
    1998年,朱奕龙来到宁夏同心县,当地的贫困与孩子渴望读书的眼神深深刺痛了他。“很像当年的自己”,朱奕龙当即决定,出资30万兴建了同心县王团镇“奕龙希望小学”。这是朱奕龙捐资修建的第一所希望小学。学校落成的那天,数千名当地老百姓,一大早起身,从十里八乡匆匆赶来。有位大爷,费了半天劲挤到朱奕龙身边,激动地对他说:“我孙子才6岁,要是没有你,他就得走十多里路去念书。”而更多的乡亲还不好意思对这个“大恩人”说话,他们就是层层叠叠地挤在一起,鼓鼓掌、看看人。这场面也让朱奕龙暗下决心,要捐建更多的学校。
在宁夏的十几年时间里,朱奕龙的慈善事业伴着公司的发展步步深入——
    1998年我国遭遇特大洪灾,朱奕龙向灾区捐款捐物10多万元;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大庆时,他一次性捐款60万元;为支持宁夏新农村建设,他先后共捐款500万元;2004年,他出资100万元在宁夏社会科学院建立“奕龙社会科学基金”;2006年,配合自治区团委的“青春建功新农村行动”,向贫困农村捐赠2000台电视机……
    对于教育事业他更是格外关注,多年来,他捐款数百万元资助南部山区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这些孩子能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考上大学,我该尽我所能支持他们。如果因没钱而使一个学生不能上大学,那太可惜了。”
   “你最开心的事是什么?”面对这个问题,朱奕龙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是收到希望小学的孩子们来信的时候。”从1998年元旦开始,每年六一儿童节和几个重要节日,朱奕龙的办公桌上都会堆满信和贺卡,他们来自某个西部偏僻山村,有着或稚嫩或成熟的笔触、或长或短的篇幅,无一例外表达着一种感人的真诚和希望。朱奕龙说,这是一笔超凡的精神财富,能够链接一种不断生长的力量。
    现在,朱奕龙已经在宁夏贫困地区建成了56所希望小学,共计捐赠了5000多万元善款扶贫帮困。他说,要建100所希望小学,每年至少建10所小学,一直建下去,直到所有的孩子都有书读。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朱奕龙当晚彻夜未眠,第二天就组织集团向灾区捐款,朱奕龙率先捐款100万元。朱奕龙是宁夏最热心慈善事业、捐款最多的企业家之一,他也从不以此为压力,反而乐在其中。

 
(作者:陈晰、冯小南 编辑:zlp)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以下是对 [朱奕龙:企业家是我的第一身份]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